冬末春初、季節交替時節容易發生「季節性情緒失調」,出現情緒與精神狀態紊亂,並可能有暴食行為。台灣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營養師陳妍臻表示,想要避免暴食,可藉由改變飲食行為、選擇心情愉悅的食物、保持固定生理時鐘等3種方式,度過季節性情緒失調危機。
陳妍臻表示,季節交替時節,由於陽光照射量改變,人體不適應日照時間變化,容易使新陳代謝、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失衡,導致情緒與精神狀態紊亂及出現暴食。
改變飲食行為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正念飲食。可先學習分辨是肚子餓還是自己想吃,從了解自己的角度出發,找出想吃的原因;其次要懂得感謝食物,每樣食物都得來不易,在享用前要心存感激;吃食物時要細嚼慢嚥,每口咬20至30下,感受每口食物的色香味及口感,享受吃食物的過程。用餐完後要散步消化,避免吃飽後立即躺下。
她說,由於血清素可使心情愉悅,製造血清素的材料就是色胺酸,因此選擇心情愉悅的食物,可從富含色胺酸的蛋白質食物著手,幫助穩定分泌血清素,讓心情更平穩及愉悅。
建議的食物包括,秋刀魚或鮭魚等富含油脂的魚類,含有EPA、DHA的天然魚油,可幫助活化腦細胞,減緩憂鬱情緒;酪梨營養密度高,是優質油脂來源,牛奶富含鈣質及蛋白質,因此結合兩者而成的酪梨牛奶,能增加飽腹感,也能使心情愉悅。
杏仁、腰果、核桃等堅果種子類食物,除富含色胺酸,還能提供維生素B群,讓精神變好、活力充沛;巧克力也是富含色胺酸的食物,但必須選擇黑巧克力,才能獲取可可脂的好處,促進新陳代謝,同時黑巧克力富含鎂,可幫助入睡。
陳妍臻指出,要維持穩定的內分泌及食慾,保持固定的生理時鐘很重要,在固定時間將三餐定時定量,才能讓情緒內分泌調節平穩,同時搭配適度運動、作息規律,就可避免暴食情況,順利度過季節性轉換的情緒不穩。
(责编: 钟旭 )